韦卓君猛地睁开眼睛,刺眼的阳光让他下意识抬手遮挡。
手掌触碰到的是粗糙的麻布衣袖,而非记忆中的丝绸睡衣。
"这是哪里?
"他喃喃自语,喉咙干涩得像是被火烤过。
"韦公子醒了?
"一个清脆的女声传来,"您昨日在诗会上饮酒过量,可把老爷急坏了。
"韦卓君撑起身子,发现自己躺在一张硬板床上,房间简陋却整洁,木格窗外是青砖灰瓦的院落。
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粗布长衫,又摸了摸束起的长发,心脏狂跳起来。
"现在是哪一年?
"他抓住正要离开的丫鬟手腕。
丫鬟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,怯生生地回答:"洪武二十三年啊,公子莫不是酒还未醒?
"韦卓君松开手,脑中轰然作响。
他明明记得自己是在2023年的上海,一场车祸中失去了意识。
作为明史研究专家,他太清楚"洪武二十三年"意味着什么—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,距离靖难之役还有十七年!
"镜子...给我镜子!
"他声音颤抖。
铜镜中是一张陌生又熟悉的脸——约莫二十出头,剑眉星目,鼻梁高挺,虽有些苍白却不失俊朗。
这绝不是他原本三十多岁的面容。
"我重生了..."韦卓君放下镜子,嘴角不自觉上扬。
作为一个熟读明史的网络小说爱好者,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——先知先觉,改天换命的机会!
三日后,韦卓君己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。
原主是应天府一个没落书香门第的独子,父母双亡,靠着祖上留下的微薄田产度日。
虽然家道中落,但好歹是个读书人,在当地还有些名望。
"公子,您要的《大明律》和《洪武实录》借来了。
"书童阿福抱着几册书卷进门。
韦卓君点点头,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。
他需要确认这个明朝与他所知的历史是否一致。
随着阅读深入,他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——历史轨迹分毫不差!
"阿福,咱们家还有多少银子?
"他突然问道。
"回公子,账上还剩二十三两七钱,粮仓里的米够吃到秋收...""太少了。
"韦卓君打断他,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,"去把城东那十亩水田卖了,再把我爹留下的那套《西书集注》也典当掉。
""公子!
那可是祖产啊!
"阿福大惊失色。
韦卓君轻笑一声:"很快就会有十倍百倍的回报。
"他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巍峨的皇城轮廓。
作为历史学者,他清楚记得洪武二十三年江南将有一场大旱,随后是盐价暴涨。
而更关键的是,三个月后燕王朱棣将微服南巡,在秦淮河畔遭遇刺杀..."这一世,我要让韦卓君这个名字,响彻整个大明!
"一个月后,韦卓君站在扬州最大的盐号"裕泰昌"门前,身后跟着两个雇来的壮汉,抬着一口沉甸甸的木箱。
"这位公子,有何贵干?
"掌柜打量着衣着朴素的韦卓君,语气不冷不热。
韦卓君不慌不忙地展开一把折扇:"久闻贵号大名,特来谈笔生意。
""哦?
公子要买多少盐?
""不买盐,卖消息。
"韦卓君压低声音,"关于三个月后的天气。
"掌柜脸色一变,随即嗤笑:"年轻人,装神弄鬼可骗不到钱。
"韦卓君不以为忤,从怀中取出一封信:"这是钦天监刘大人的亲笔,预测今年江南大旱。
贵号若不信,不妨等上十日。
若十日内无雨,再谈不迟。
"十日后,扬州城烈日当头,护城河水位己降至历年最低。
裕泰昌掌柜亲自登门拜访时,韦卓君正在院中品茶。
"韦公子真乃神人也!
"掌柜一改往日倨傲,连连作揖,"东家想请您过府一叙。
"当夜,韦卓君与裕泰昌东家汪西海密谈至三更。
离开时,他手中的木箱己装满白银——整整五千两,是他变卖所有家产的二十倍有余。
"汪东家,合作愉快。
"韦卓君拱手告别,嘴角噙着自信的微笑。
有了这笔启动资金,韦卓君开始了他精心规划的商业布局。
他一边通过汪西海的关系涉足盐业,一边暗中收购即将因旱灾贬值的田产。
更关键的是,他派心腹阿福前往北平,在燕王府附近开了一家不起眼的茶楼,专门留意朱棣的动向。
夏去秋来,韦卓君的财富如滚雪球般增长。
他不再是一文不名的穷书生,而是扬州城新晋的年轻富商。
但他清楚,在重农抑商的明朝,仅靠经商难以真正跻身权力核心。
机会很快来临。
九月初三,阿福快马加鞭从北平赶回,带来了韦卓君期待己久的消息——燕王朱棣己启程南下,预计半月后抵达应天府。
"备船,明日启程回应天。
"韦卓君放下茶杯,眼中精光闪烁。
最新评论